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国际)官方网站

      banner
      行业要闻

      行业要闻

      News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 行业要闻

      绘制矿山生态修复蓝图

      日期:2019-11-29  来源:中国矿业网  作者:   浏览次数: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由来已久,长期高强度、大规模的矿产开采遗留下来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几乎遍及全国,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系统。

      为了积极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组织专家开展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规划研究,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履行矿山环境监督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矿山生态修复内容广泛

      矿山生态修复内容广泛,涉及废弃矿山综合治理、生产矿山监测、技术标准研制、政策制度研究等全方位的技术支撑与服务。

      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方面,需要统筹考虑生态文明建设、工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国家重大工程实施、改善民生、扶贫攻坚等重大需求,重点开展长江经济带、资源枯竭型城市、老工业基地、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等区域历史遗留问题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在生产矿山监测监管方面,一方面要开展以生产矿山为单元的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生态修复调查监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矿产资源开发的源头预防。查明矿产资源地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已有的矿山开发情况和出现的矿山环境问题,提出区域预防措施,指导矿山开采。二是指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控制。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跟踪监测矿山环境问题产生、发展和变化趋势,提出控制措施。三是指矿产资源开发的履行治理责任。矿产资源开发结束后,对矿山遗留的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提出治理修复方案。另一方面,要严格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金制度,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建立矿业权人履行义务的约束机制,健全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监管体系,督导矿山企业履行落实义务。

      做好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支撑与服务工作,首先要开展全国重点区域的矿山生态环境调查评价。周密部署调查工作,聚焦典型矿山开采区,开展以生态修复为目的的详细调查,准确摸清底数,分清保护修复责任主体,明确保护修复具体内容,建立全国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台账,提出矿山生态修复解决方案;基于最新调查数据,合理编制区域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方案,明确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总体目标、工作重点、主要区域、修复试点、保障措施等,支撑矿山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实施、监督、管理。其次是开展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方法研究和技术标准制定。修改完善已经试用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监测、评价和综合治理技术规范。重点编制不同矿种矿山生态修复相关技术标准、矿山生态修复验收规范和矿山生态修复考核指标体系等系列技术标准。聚焦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论,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全过程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重建技术和矿山废物循环利用实用技术研究,提高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水平。第三,开展矿山环境与生态修复信息系统建设。规划统一系统架构,围绕矿山地质环境不同的业务领域,构建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数据中心,实现调查、监测、治理及相关业务的信息化、集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支撑服务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完善矿山环境调查、监测、生态修复等数据采集与动态更新功能,强化统计查询、综合分析、决策支持、协助管理和信息发布等功能;在总结分析年度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成果、监测成果、统计报表数据、生态修复成果基础上,编写全国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年度形势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全国矿山环境问题动态变化趋势分析,矿山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分析,矿山生态修复情况和下一步对策建议等。第四,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研究。研究提出《矿产资源法》修订过程中补充有关矿山环境管理与生态修复的法律条款,矿山生态修复保护补偿制度研究,矿山生态修复社会资本投入制度研究,矿山生态修复基金制度建设研究等。

      矿山生态修复宜分区分类施策

      我国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坚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分步修复;保障安全、恢复生态、兼顾景观;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根据矿区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态区域、地质背景、社会经济状况、主要生态问题等因素,评估矿山生态修复潜力,确定生态修复方向,同时针对不同规模、不同矿种、不同开采方式的各类矿山,采用不同的生态修复技术方法。

      根据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矿山开发状况、主要成矿区带的划分以及全国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结合不同类型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和规模,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在全国范围内共划分出23个具备明显地域和矿类特色的矿产资源开发区,并依据矿山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在全国矿产资源开发区划的基础上,提出近期治理区和远期治理区。近期治理区体现治理的迫切性与必要性,依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中确定的“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524个)”,结合周边地形地貌条件、地层岩性和矿山开采位置综合圈定;远期治理区体现治理工作的延续性,以矿山地质环境集中开采区为基础,根据矿山分布位置与特征综合圈定。

      四种模式为矿山生态修复保驾护航

      针对不同矿种的矿山开展针对性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并结合社会经济、自然地貌景观、人文文化背景等区域特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总结出四种矿山生态修复模式:

      ——与矿山公园建设等相结合,打造城市旅游品牌。湖北黄石大冶铁矿经多年开采形成长2400米、宽900米、深444米的露天矿坑,3亿多吨的废石占地面积达400公顷。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建成了面积2300多公顷的首座国家矿山公园,公园建成后极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并为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张家口下花园区将1000多公顷的矿山废弃地整治与玉带山产业集聚区规划相结合,通过采取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土地整治、植被恢复、配套市政设施等系列措施,新增建设用地164公顷,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与土地复垦相结合,发展生态农业。山东枣庄采取“划方整平”、“挖深垫浅”的方法,对采煤塌陷地进行治理,恢复耕地面积3000多公顷,修建改造水塘约80公顷,形成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格局。

      ——与地质灾害防治相结合,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昆明市东川区是我国泥石流灾害极高易发区,外加3000多年的铜矿开采冶炼历史,地质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达300个,灾害性泥石流沟100多条,威胁人口36000多人。通过开展恢复生态、建设泥石流排导工程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大大地降低了城市灾害风险。

      不同类型矿山采取不同的修复方法

      针对不同种类的矿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采取不同的修复方法。目前的矿山生态修复方法主要分为能源矿山生态修复方法、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方法和非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方法。

      ——能源矿山生态修复方法。首先重点加强煤炭等能源矿产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问题的整治修复。在人口稠密能源矿区,优先采取工程措施,利用煤矸石、尾矿等回填治理地面塌陷、地裂缝,待地面达到稳定状态后平整土地,因地制宜开展土地复垦,综合利用客土、原土,选择先锋乡土植物、灌木树种,实施矿区复绿工程,恢复地表植被,重塑地形地貌景观,逐步开展塌陷区、露天采场、排土场、尾砂区和水土流失等区域生态重建;在人口稀疏能源矿区,优先采取以自然修复为主的整治修复措施,逐步实现自然复绿。其次,防治矿山疏排地下水引起的矿区水失衡问题,避免造成地下水过度流失。采取防渗帷幕等工程措施,封堵含水层顶底板破坏处周围的含水层,逐步恢复含水层功能。

      ——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方法。在金属矿区,重点加强采矿弃渣、尾矿的不合理堆放造成的压占损毁土地、泥石流地质灾害以及废水废渣中重金属有害物质造成的水土环境污染问题的整治修复。首先,采取工程手段整治废渣、废石、尾矿堆,加强采场边坡、废弃矿渣堆稳定性,防治水土流失,重建地貌景观,对人口密集区域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开展预警与防治工作,排除地质灾害隐患;其次,综合采用物理化学生物手段治理水土重金属污染,防止污染通过雨水淋滤风扬天气等向周边区域扩散。

      ——非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方法。在非金属矿区,重点加强山体破损、景观破坏、崩塌滑坡以及地面塌陷等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修复。首先,综合利用削坡、卸载、砌墙、续坡等工程手段开展露天矿山综合整治,消除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加强废石废渣、尾矿等固体废物的综合处理利用,减轻对土地资源占用破坏;同时结合生态垦植,开展破损山体复绿工程,恢复地表植被,重塑地形地貌景观。其次,在人口稠密的非金属井工开采矿区,利用废石、废渣、尾矿等固体废弃物回填地下采空区、地裂缝,防治地面塌陷等矿山地质灾害。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何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合理开发利用矿山资源,如何对已有的废弃矿山进行修复,需要各级政府、企业、组织充分发挥各自的力量,共绘生态文明发展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