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家风,可以从我的名字说起。在女孩子的名字里,其实“仁”这个字并不常见,我之所以叫“仁洁”,正因为在我的老家还有着按辈取名这个传统,我们家排到我这一辈正好是“仁”字辈。“德、忠、仁、义、孝”便是我们家宗谱字辈中的其中一段,而这也正是爷爷教育我们后代的箴言。
爷爷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常说“国家国家,先有国才有家,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爱党爱国”。我小的时候,总是喜欢在爷爷奶奶家里玩耍。印象最深的就是和表哥、表姐一起,跟着爷爷学唱红歌。那时候,爷爷经常让我们比赛,谁唱的好,就会奖励小零食。自然而然,大家就越唱越兴奋,越唱越来劲儿,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习雷锋好榜样》《共产主义接班人》……都是那个时候学会的。
爷爷还常常教育我们要爱学习,不断进步。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一个周末,我去看望他。一进门,他便拉着我说要给我个“宝贝”。我听了好奇的不得了,平时爷爷也都省吃俭用的,那里来的什么“宝贝”?不一会儿,爷爷在书房柜子里翻出一个好沉的箱子。我凑过去看,那是一整箱厚厚的本子,里面都是爷爷从报纸上剪下的新闻和文章摘要,他把每一篇他认为重要的、有意义的,都小心翼翼地从报纸上剪下,按照顺序整整齐齐站在信纸上,最后再把它们按照年份钉在一起,一年一本,整整10余本。爷爷说他年纪大了,看不清楚字了,以后恐怕没办法再整理这些,他叮嘱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多读书、多看报,掌握本领。
平日里,爷爷还时常教育我们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我父亲跟我讲,在他小时候,爷爷每月都会在家里开“家庭会议”,大家围坐一圈,目的就是总结分析一下本月大家做的事情,有好的就提出表扬,做错的就要分析错误原因,要去道歉、改正,这倒是有点像今天我们的组织生活会一样。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他人就要大度热情。父亲说,小时候,他们住的院子里有几户老八路和军烈属,一到休息的时候,爷爷总会带着他们姊妹三人,给他们打扫卫生。爷爷自己平时省吃俭用,东西坏了就修修补补接着用,父亲说,爷爷始终教育他们,一根铅笔一定要用完,拿不住了就套个纸卷接着用。就是这样勤俭朴素的爷爷,在听说老八路和军烈属生活上有困难时,毫不犹豫便把自己的衣服、粮食送了过去。
百善孝为先。这两年,爷爷身体每况日下,父亲就经常照顾在左右。上次,爷爷住院正好是在新冠疫情严重时期,医院里就只能进一个陪护,父亲就一连15天,在医院守着爷爷身边,爷爷出院,父亲也瘦了一圈。但他说,他并不觉得辛苦,能照顾爷爷、陪在爷爷身边,他就已经很开心了。这也深深感染了我,让我体会到家风,并不是一种摆设,而是一个家庭代代传承下来的为人处世的准则。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才是一个家庭家风家训形成的基础。
上个周末,我去爷爷家。爷爷身体状况并不很乐观,长期的透析,已经让他的身体更加虚弱,当年那个意气风发领着我们一起唱红歌的爷爷,已经再也回不去了。他躺在床上,看见我来,还是坚持支起身子,靠坐在床边,说的第一句仍是:“好好工作、好好学习、好好进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家风家训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它是一本没有字的典籍,是最基本、最直接、最长久的教育。就像我的爷爷、我的父亲,他们始终用一言一行践行着“德忠仁义孝”的家风,给我们后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用一举一动使我们更加懂得了要爱国爱党、明礼崇德、孝老敬亲。